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肖志恒日前在廣東人大代表團駐地接受了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聯合采訪。他說,今年廣東將對本省224部地方法規(guī)進行全面清理,修改不利于改革的條文,修改的重點領域是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關的條文。而此前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云在省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廣東立法工作要善于“立”,敢于“破”,著眼“質”。 今年的全國“兩會”,改革是主旋律,法治是最強音。廣東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xù)走在前列,無疑需要法治建設保駕護航。任何改革,說到底是要調整相關的利益關系,或者說,在新形勢下理順相應的制度關系。制度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通過不同方面的利益博弈,在不同的訴求間尋找平衡,有效建構起社會制度改革的目標和行動步驟。人大正是建立這一博弈平臺、使各類利益團體都能夠參與改革并發(fā)揮積極作用的主要力量,保證改革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與權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人大作為立法機關,用立法引領改革,要求提高立法的針對性與及時性。開展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地毯式立法大調研;首次向社會公開選聘80位立法咨詢專家;首次委托高校起草法規(guī),跳出“部門化”窠臼……從去年開始,廣東每一部地方性法規(guī)的“出生”都要打通5道“制度關”,“讓公眾在立法中有更多的話語權”。秉承這一宗旨,2013年以來,新一屆省人大常委會在不斷擴大公民對立法工作的有序參與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地方立法與地方發(fā)展、改革創(chuàng)新、民眾利益息息相關,追求高質量的立法,就要“接地氣”,不能閉門造車。 立法要善于“立”。人大應針對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突出問題,及時啟動立法程序,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予以規(guī)范和引導,使法律制度能夠充分反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立法機關有所作為,才能真正實現讓改革于法有據。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解決當前改革中的重點和核心問題,關鍵是要放權于市場和社會,即加強必要監(jiān)管的同時,政府的“有形之手”不宜過多,且不宜伸得過長。那么立法就要為行政權力劃出邊界,用法律法規(guī)將行政權力關進制度“籠子”。同時,加快社會組織建設和發(fā)展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這就需要通過立法來培植與保障民間組織的力量,引導和規(guī)范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立法更要敢于“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的法規(guī)已難以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變化,有的法規(guī)是不同時期制定的,存在銜接不暢的問題,還有的法規(guī)原則性強,操作性不強,迫切需要對現有法律的制度設計和實施狀況進行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完善,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改革是需要勇氣的,立法更是如此??梢哉f,每一次高質量的立法都是對現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如何修改、是否廢止、誰主導立法,必然涉及不少的利益博弈、訴求平衡。但只有及時修改、廢止與全面深化改革不相適應、不合時宜的法規(guī),破除制約廣東省新一輪改革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弊端,才能推動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活力,真正為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行政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如果立法不動,深化改革是無法前行的。換屆伊始,張德江委員長就明確指出,立法質量直接關系到法律的實施效果,是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法律體系的永恒主題。以高質量立法力推改革之“變”,意義便在于此。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以文化天下 釋放道德的“治理能量”
已是最后一篇
-
以文化天下 釋放道德的“治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