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南瓜燈、身著奇裝異服、體驗鬼屋驚魂……剛剛過去的西方萬圣節(jié),在中國也上演了一場炫酷狂歡。對此,有人熱情擁抱,有人斥責“崇洋媚外”,更有學者認為“缺乏文化自信”。一場“中國人能不能過洋節(jié)”討論由此引發(fā)。
其實不獨萬圣節(jié),如今很多“洋節(jié)”都在中國火了。無論是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還是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其受追捧程度甚至超過了眾多本土節(jié)日。這里頭,固然有商家熱衷炒“節(jié)”、借此營銷的因素,但也與年輕人愛熱鬧、好娛樂的天性密不可分。若將視角移到國外,同樣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我們的春節(jié)、中秋節(jié)等情有獨鐘。過別人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好像成了一種時尚,何也?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在起源上,或連接著歷史記憶,或攜帶著文化印跡,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心理刻度。具體到過節(jié),則又包含著豐富多彩的外在形式。而過別人家的節(jié),很多時候就是看上了那些外在形式,尤其是自家沒有的環(huán)節(jié)。比如萬圣節(jié)的南瓜、愚人節(jié)的整蠱之類,很多人熱衷于此,無非是想體驗一下異質(zhì)文化的樂趣罷了。這就跟習慣了北方粗獷的游客,想出門看看,體驗一番江南的溫婉是一個道理。硬要把這提升到有沒有文化自信的高度批判一番,著實沒太大必要。
中華文化向來有極強的包容性。遙想當年,大唐以恢弘的氣度、廣闊的視野容納外來文化,“闌藏異國花”、“院栽他國樹”的平常生活,“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的深度交往,都是其真實寫照。惟開放才能引領(lǐng)大氣象,惟包容才能成就繁盛世。今天,世界的開放程度遠勝于從前,文化交流互鑒的程度也只會愈來愈深。面對外來文化,坐擁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當有足夠的自信與定力,在開放中學習智慧,在借鑒中汲取營養(yǎng),在交流中創(chuàng)造繁榮。這,也是身處文化多元時代的大國國民應有的心態(tài)。 (王東陽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書香充盈讓城市更有文氣
已是最后一篇
-
書香充盈讓城市更有文氣